1.1、改革开放40年,身边变化细盘点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1978年到2018年这激荡的四十年里,中国名义GDP翻了200多倍,许多产业从无到有,许多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时代记忆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天然材质的成衣才算高级,就连棉麻制品上的褶皱也被称为“富贵褶”,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一种化纤纺织品“的确良”却是时髦和身份的代名词。实际上,透气性差、不贴身的“的确良”布的走俏是当时物资匮乏大环境下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因其结实耐用、花色多样、凭布票可以对折换取,既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极度渴望。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大飞跃,80年代初布票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风靡一时的“的确良”布也日渐没落。40年来,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加140多倍,现在人们不仅追求样式新颖,更讲求穿着舒适。
今天,当年青一代在超市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菜市场挑选新鲜的蛋奶肉蔬时,却很少有人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当时农业基础落后,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人们需要用票证限量购买各类食品。因为当时冬天鲜少能买到其它蔬菜,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囤几百斤白菜过冬。改革开放之后,农业迅速发展,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票证制度很快就被废弃。在这40年中,中国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到各国料理珍馐食之不尽,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的健康,国人餐桌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
70年代,农村大多是木结构瓦房,一下雨,地上就都是泥,如果是木砖结构的房屋,就能让邻里羡艳不已;当时的家具更是简陋不堪,石头砌起来做成锅灶、床铺,草席一铺就是十几年,收纳衣物有一木箱就足够,没有电灯,只有昏黄阴暗的煤油灯。当时的城市居民大多住筒子楼,老少三代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一起生活。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近一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当时路网稀疏,道路质量也很差,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远门就更不方便了,好不容易坐上火车,也难得找到一个座位,通信和邮寄也是极不方便。那时的人们或许很难想到,仅仅40年之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就已跃居世界第一,覆盖约98%城镇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也成为了我国的一张新名片,城市高架林立、地铁公交川流不息、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村村通使公路延伸到农民家门口,想念亲朋拨一下手机的视频聊天即可,邮寄物品也就是三两天的事儿。改革开放真正使人们之间的距离从“天涯”缩短到“咫尺”。
家庭用品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物件,改革开放前,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这“三转一响”是相对富裕的家庭才能享有的。曾经,一块手表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也许使他当上了新郎。改革开放之后,家用电器逐步由奢侈品转变为日用消费品,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空调、微波炉、电脑、照相机等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普及型消费市场形成。现在,人们买东西不用再亲自出门,只需要打开手机一点一按,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商务将全球好货尽收家中。这四十年来生活用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真是让人惊叹。
40年来,这片神州大地发生了太多历史性的变迁,创造了无数个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40年来,我们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提升。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推动我们坚定前行;已经创造发展奇迹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
案例解析:
步入大学阶段,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需要对所处的时代有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悟,新时代是大学生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本案例通过盘点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优越性,在对比中增强对新时代历史定位的深刻理解,从而坚定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绪论第一部分“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使用本案例时,教师可以以“近十年来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为题组织讨论和学生发言,使学生切实了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为何我国改革开放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从而激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等进行自主学习。
1.2、新时代 新青年
照片中这个面带微笑、充满生气活力的小伙子,便是青年习近平。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分享过自己的青春成长故事,15岁来到梁家河插队“过五关”(跳蚤、饮食、生活、劳动、思想),20岁挑起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30岁担任县委书记却依然骑着自行车下乡走访.....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
青年习近平在努力工作之余,还有一大乐趣,那就是读书。那时的他对莎士比亚颇感兴趣,便想法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等。
习近平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他把人生中7年奋斗的青春记忆印在这片土地上,给当代青年树立榜样。
对于青年,习近平一直寄予厚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2018年五四青年节将来之际,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向广大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殷切期望。
对于各行各业的青年群体,习近平都寄望他们能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他寄望青年教师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青年工人能够“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青年官兵“争当训练尖子、技术能手、精武标兵”,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对广大青年的关注和关爱一直贯彻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他曾给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回信注意保重身体,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表示“崇高的敬意”,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和“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提出殷切期望,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党的十九大以来,共青团中央全面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心。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每个青年都应该坚定理想、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使命担当!
案例解析:
本案例介绍了青年习近平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以及他对广大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习近平将人生中七年的奋斗青春都献给了梁家河,尽管在梁家河“吃尽苦头”,但也正是这段艰难磨人的经历锻炼了青年习近平,并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习近平以身作则,给当代广大青年做了榜样。习近平曾多次参与青年座谈,对广大青年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中国各行各业的青年都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信任青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当不辜负国家的信任,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相关知识点教学。教师可通过本案例,带领学生了解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锻炼经历,看到并学习他在知青岁月中表现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时代新人,大学生群体如何成为一名时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搜集篮球比分直播的中国优秀青年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各行各业的广大青年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树立坚定的理想、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牢记民族复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