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典型案例 >> 正文
第五章
来源:  作者: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0-05-26  点击率:13224  [我要打印]  [关闭]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6.1“感动中国”白方礼

白方礼老人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白方礼老人于2005923日早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停在他家楼下那辆老旧的三轮车,离开了那些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们,离开了崇敬他的人们。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老人的灵车应该直接上外环线前往殡仪馆。可是,灵车却在市内绕了一个大圈,从医院出发,调头“回家”,经过老人的家门后,再沿中环线绕了大半圈,才上京津公路。这种绕远的走法是民政局殡葬处的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安排的,让灵车在市里绕一绕,先让老人看一看自己的家,老人为了助学,常年在外奔波,在家的时候很少。让灵车多在市里走一走,是为了让老人家多“看一看”自己骑着三轮走过的大街小巷。

在物欲横流、金钱崇拜的今天,有些人觉得白方礼太傻了。一个有稳定退休金的老人,不在家安享晚年也就罢了,看谁可怜帮上一把也就罢了,何必要过捡别人鞋子穿的生活,反过来却把自己蹬三轮挣来的苦力钱,全部捐出去呢?可白方礼从来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他就要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或许正是他极端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人们麻木的神经受到触动;或许正是他老迈的九旬之躯,与三百学子灿烂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使人们漠然的心湖荡起了波澜。

白方礼曾获央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物之一、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奖、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支教模范等称号。2008313日,白方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

2012年,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白方礼老人以草根助学的代表成为了特别奖的得奖者之一。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以“白方礼们”的形式,对老人表示了敬意,也对和老人一样的这些默默帮助着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人们表示敬意。在晚会上,主持人对老人评价道:“在《感动中国》走过10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让我们传递着鲜花,传递着温暖,带着白方礼们给我们的这种人间的温度,走进新的春天。在这新的一年当中,我们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急匆匆的脚步里面,我们留给世界的不能只是背影,还应该有我们的期待,为了爱和幸福,让我们为我们每一个人加油!”

让我们再次重温白方礼老人的肺腑之言,直白中蕴含着挚爱:“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车,24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让我们再次向白方礼们表达最真诚的敬意!

案例解析:

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白方礼,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什么叫“拳拳之心”,什么叫“积小善成大善”,什么叫“大爱无言”。白方礼老人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引导人们奉献、向善,对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大学生要学习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怀,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创造人生价值;学习他们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在危难和考验关头挺身而出;学习他们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崇高品格,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习他们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干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学习他们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常怀感恩之心、敬爱之情。要时时处处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多做举手之劳的好事,多办惠及他人的实事,在公共场所、邻里相处、行路驾车、外出旅游、网上交流等不同的场合做到遵德守礼、遵规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一节第二目“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知识点教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白方礼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叫爱心、什么叫奉献、什么叫坚持。我们身边还有篮球比分直播的白方礼们,他们用自己润物无声的言行表达了什么叫大爱大善。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白方礼》,也可以多引用《感动中国》节目中的事例来充实课堂教学。

 

 

 

 

6.2、从长征故事看革命道德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过程中涌现了无数让人感佩和肃然起敬的故事,是我们透视革命道德的窗口。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述了一个叫“半床棉被”的长征故事。故事发生在1934116日傍晚,当时天气已转严寒,红军长征经过汝城文明乡时,卫生部、后勤部驻沙洲村。百姓起初对红军有误解,纷纷躲到山里去。徐解秀家却勇敢地留下来,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徐解秀夫妇慢慢地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夜晚,善良的徐解秀邀请三个年青的女红军,与自己同睡一张床,丈夫则到外面桌子上伏着睡。徐解秀家很穷,女红军们拿出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四人合盖。离别那天,三个女红军战士看着徐解秀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同时为了表达对夫妇俩的感激,女红军们决定把被子留给一贫如洗的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无奈,三个女红军从徐解秀家拿来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一半递给了徐解秀。出发时,她们还一步三回头地对徐解秀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给您送一条被子。”1984年,记者罗开富无意之中遇到了年过八旬的徐解秀,知道了这个故事,于是便发表了报道《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在邓颖超亲自主持下,一场寻找三位红军姑娘的行动在全国展开。遗憾的是,三位女红军没有找到。于是邓颖超特意买了一床新棉被,委托罗开富送给徐解秀。19911月,徐解秀临终时嘱咐儿孙:“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

红军长征途中,军纪严明,树立起人民军队的形象。19352月,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滇边的镇雄、古蔺、叙永等地区。由于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当地百姓对共产党和红军产生了恐惧心理。据云南镇雄县雨河、坡头、大湾一带上百名老年人回忆,听到红军到达水田寨及扎西时,当地除留下少数老人看家外,其余都携妻儿藏诸山林及岩洞之中。红军到达当地时,多数家中无人。有的群众到山上饿得支持不住了,才悄悄来到家附近找吃的。见红军宁肯冒着严寒露宿街头,也不乱打开群众住房,方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于是奔走相告,到山中将饥肠辘辘的亲人接出。有的人在红军走后才回家,见家中锅中留下银元、镍币及条子,作为吃去粮食烧去柴草的补偿。据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走马坝的群众回忆,红军在老百姓的菜地取食萝卜时,每挖一个萝卜,就在土中埋入一枚铜元。在云南扎西大湾仓上赵怀高家喝了一锅开水,付了半元镍币。红军还尽量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把棉衣、衬衣、粮食、油盐等送给农民。193529日,红五军团在扎西营上,一个战士看到农民张顺清的母亲衣不蔽体,便把自己穿的衬衣脱下来送给她,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以后常说:“红军不但不拿老百姓的东西,反而把自己的东西拿给我们,红军真是好军队。”像这样的动人事迹,举不胜举。

  在长征中,红军以其实际行动,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愿意将粮食、鸡、猪卖给红军,为红军带路、舂米、做饭、补衣服,把房子让出来给红军住,向红军提供地方上的情报,带着红军去打土豪的岩洞碉楼以取得给养。不少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伤员和流落红军。红军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才打破了国民党的碉堡堵击、交通阻隔、经济封锁,渡过了长征中的重重难关。

案例解析:

本案例讲述了长征过程中的“半床棉被”的故事。女红军在只有一床棉被御寒的情况下,毅然分一半给人民群众。这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中国革命道德。长征中,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红军,积极支持红军的行为同样是革命道德的体现。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财富。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第五章第二节第二目“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知识点的教学与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分析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在现今社会,如何发扬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道德间有哪些联系?

 

 

 

 

 

 

 

 

 

6.3、红岩精神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首感情炽烈、气势豪迈的《囚歌》是爱国将领叶挺在重庆渣滓洞监牢的墙壁上题写的雄壮乐章。这位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渣滓洞的国民党集中营中。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苦刑,仍威武不屈。蒋介石曾多次派人说服他离开共产党,一心一意效忠于国民党。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叶挺矢志不渝,坚决斗争,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因南方局驻地红岩村而得名为红岩精神。叶挺将军就是红岩精神的代表人物。

红岩精神的代表人物还有中国共产党员江竹筠,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女主角江姐正是以江竹筠为原型。1944年的夏天,江竹筠听从组织的安排,来到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她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成立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的学习基地。1945年,她与彭咏梧结婚,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从那时起,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头颅被残暴的敌人割下并挂在城门上示众。强忍着失去丈夫和同志的悲恸,江竹筠毅然决然地继续着革命道路。然而,没过多久,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被关押进了重庆渣滓洞的监狱。国民党特务对她实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无论是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电刑,还是带刺的钢鞭,甚至是竹签钉进十指,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她对敌人怒吼道:“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在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的面前,江竹筠的一片丹心鼓舞着狱中的革命同志,也震撼了敌人。194911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江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红岩精神的精髓,浇灌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希望。

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残暴是不通人性的,他们的魔爪竟然还伸向了年仅8岁的宋振中。宋振中在八个月大的时候,就随父母被捕入了狱。由于常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都是些发霉发臭的食物,等他长到八九岁的时候,却还只有四五岁孩子的个头,看着他头大身细、面黄肌瘦的模样,大家都称他为“小萝卜头”。小萝卜头虽然年纪小,但牢狱的生活让他早早成为一个早熟懂事的孩子,他聪明机灵,懂得随机应变,时常出没在牢房之间,冒着风险给大人们传递信息,做了许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秘密工作。革命胜利前夕,小萝卜头与父母一起在狱中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他的英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红岩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也将激励着中华儿女一路前行。

案例解析:

本案例以一曲气势豪迈的《囚歌》引出了爱国将领叶挺在解放战争期间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却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革命精神,而叶挺就是红岩精神的代表之一。此外,本案例还讲述了红岩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江姐以及最小的烈士——宋振中(人称“小萝卜头”)的革命故事,他们用宝贵年轻的生命诠释和富了红岩精神的精髓与内涵,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无论是叶挺,还是江姐和宋振中,他们的身上都深刻体现出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革命道德,这些优秀的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形成的时候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二节第二目“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进行教学,教师可通过红岩精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叶挺、江姐和宋振中等人的革命事迹,通过他们身上的红岩精神,深入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优秀革命道德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

 

 

 

 

 

 

 

 

 

 

 

 

 

 

 

 

6.4、长城上的“到此一游”

中国古代文人旅游,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希望通过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所创造的诗、文、词、提名书法等"文化",给山水增辉,与天地同寿。因此,古人在旅游时,就特别重视在风景名胜留下一点痕迹,希望通过金石文字和无情的时间抗衡。而“到此一游”这一“文化”发展到现今,寄托情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标榜与炫耀某人“到此一游”,逐渐成为一个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的必要休闲选项。然而,近年来各大景区景点随意刻字、随地吐痰、垃圾遍地等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曾有报道,一对年轻情侣掏出钥匙在长城墙砖上刻名字,身后不远处就是“禁止刻画”的指示牌。女游客刻字时,男游客还拿出手机拍照。有游客上前提醒,两人置若罔闻。据了解,在居庸关长城八号烽火台内部能够看到密密麻麻的涂写、刻画痕迹。除了棚顶,但凡能接触到的面积已无砖幸免,甚至被刻画多次。除了汉字以外,韩语、英语、俄语等也不少见。除了长城上的刻字,北京故宫大铜缸上的“梁齐齐到此一游”、杭州西湖变“洗脚池”、承德避暑山庄《绿毯八韵》碑被泼墨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也颇为“有名”,甚至到了国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也有人用中文“留下纪念”。

针对这些不文明现象,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以进一步加大面向公众的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提示纠正出游活动中的不良陋习。希望文明与旅游同行,每个公民自觉的成为中华文明和社会公德的传播者。

案例解析:

留心则不难发现,“到此一游”的刻画现象屡见不鲜,游客都喜欢在旅游胜地留下自己的足迹,但若是成千上万的人都这么做,那旅游景区的环境便得不到保证,甚至会被恶劣破坏。保护公共环境,人人有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自觉遵守以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除了“到此一游”,社会中还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现象,例如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插队、闯红灯、公开对骂等等,这些不良行为都给社会的公共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党和国家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人们精神文明的建设,注重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一代,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避免或消灭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通过“到此一游”等不文明现象,让学生理解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好习惯。公共生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学生应当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公德的重要力量,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做出表率。

 

 

 

 

 

 

 

 

 

 

 

 

 

 

 

 

 

6.5、从异烟肼毒狗谈文明养宠

20188月,一篇名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的文章在朋友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科普了一种名叫“异烟肼”的药物,声称它对人体无害,但对犬类却有致命毒性,只需将少量异烟肼藏在香肠里投放于公共空间,就可以对遛狗不拴绳的人形成一种直接震慑,作者认为这种方式从人们保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倒逼出了遵守遛狗要拴绳等养狗文明规范。

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激烈争论,支持方从流浪狗给人带来安全隐患、恶犬扰民伤人之痛、异烟肼毒狗的学术研究支撑和俄罗斯相关灭狗经验等方面予以强烈支持,支持方愤怒的焦点在于部分人的养狗陋习。反对方从宠物给人带来情感慰藉、异烟肼对人并非全然无毒、私自投放该类药可能属于违法等角度予以反驳,反对方愤怒的焦点在于“毒狗”的卑劣手段。

抛开药理、法律上的专业论争不谈,“毒狗”方与“护狗”方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不同群体对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的诉求存在冲突,对于这类问题,借助于“毒狗”这种私人恩怨式的暴力解决方法,不仅无助于该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殃及无辜,助长对立的情绪。正确的解决方式应该是制定公共秩序并严格遵守。

实际上,我国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养犬管理条例,以天津市为例,天津早在200512月就颁布实施了《天津市养犬管理条例》,对养犬区域、养犬条件、养犬手续等都作出了确切说明,其中条例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养犬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比如“携犬出户时携带养犬登记证,由成年人用束犬链牵领,并应当避让他人,特别是避让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携犬乘坐电梯的,应当避开乘坐电梯的高峰时间,并为犬戴嘴套或者将犬装入犬笼、犬袋”,等等。这些规定不仅是文明养犬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而且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养犬人士或者因为不了解相关管理条例、或者明知道管理条例却依然我行我素,给周围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不明文的养犬行为,恰恰反映出相关人员仅将养犬看成个人行为,而没有明白其行为所具有的公共属性,说到底就是缺少公德意识。而用塞有异烟肼的香肠去毒狗之人,也仅仅将投放异烟肼看作个人行为,而没有意识到投放空间的公共性和其影响的广泛性。

可见,对于这类公共秩序方面的矛盾,制度规范固然重要,但若想避免有法不遵、有规不守的局面,必须着力提升全体公民的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提高,人际交往愈加频繁,公共生活领域愈加扩大,作为反映人们公共生活共同需要的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重要。我国在社会公德建中当中,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仅要更好地适应公共生活,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还要宣传社会公德内容,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带动其他人,为建立良好的公共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案例解析:

当今社会,人们公共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广,也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需要遵守相应的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案例中,虽然城市都有相应的养犬管理条例,但遛狗不牵绳等不文明养犬行为屡禁不止,是因为养犬人士没有意识到遛狗这一行为是在公共空间,就需要遵守一定的公共秩序。而用异烟肼毒狗人士也没有意识到其投放药品这一行为影响的公共性和广泛性。双方的行为都显示出了公德意识的缺失。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第五章第三节第二目“社会公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异烟肼毒狗这一事件本身出发,请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再讲解城市有各自的养犬管理条例,却有法而不遵,引发学生思考原因何在,指出公德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最后可以由讨论养犬的公共行为规范入手,进一步群策群力讨论在校园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以及对其解决办法。

 

 

 

 

 

 

 

 

 

6.6、从公交车坠江看规则意识

20181028日上午,重庆万州长江二桥上,一辆载客的公交车在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私家车撞击之后,撞断护栏,从近四十米高的桥面坠入长江,造成包括司机在内的15人遇难。据车内的黑匣子监控显示,车辆失事的直接原因是一位乘客坐过站后和司机激烈争执、互殴,最终导致车辆失控。事故原因一经公布,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场口角之争,却以一车人的性命作为代价。

惨痛的事故,再次凸显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女乘客因一己之私罔顾公共安全是罪魁,也有人认为司机冲动还手漠视职业操守是祸首,也有人批评乘客麻木不仁没有及时劝阻是帮凶。但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们规则意识的缺失。假如在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大闹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假如坐公交不守规矩会被纳入征信,假如客运司机遵守驾驶员工作守则,这种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逝者已去,再追究孰对孰错也为时已晚。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日趋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际交往过程中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也随之增加,维护公共秩序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近年来不遵守规则、破坏秩序的现象屡见不鲜:排队插队司空见惯,中国式过马路屡禁不止,抢车道、闯红灯引发车祸更是时有发生。当人们对这些不良现象习以为常,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就成为了一句空话,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一种“社会失范”的现状:人们越来越不敬畏社会规则,因为遵守这些规则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或者实惠。插队看起来是比排队省时间,不守交通规则抢车道行驶,可能获得优先通行的便利,而且不管是插队还是抢车道,都可能逃脱规则的惩罚。反过来,老老实实排队等待时间更长不说,还可能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另类;遵守交规按车道行驶、规避其他车辆、放慢车速,可能会让自己迟到。人们之所以不遵守规则破坏秩序,就是因为违反规则可以直接得利,还不用付出什么代价。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仅需要社会公德和公共守则的约束,更要靠法律来规范。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严格执法不失为培养规则意识的直接、有效的举措。在长期缺乏规则意识的环境下,一些人养成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只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规则都可以忽视。严格执法、加大惩戒力度、提高违反规则的成本,使人们认识到不遵守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建立起规则意识,人们才能守规则、守公德。

案例解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公共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遵守公共秩序。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本案例中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背后是人们规则意识的缺失,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而像此类现象在近些年更是屡见不鲜,低头玩手机过马路导致交通事故的,轨道拍照逼停火车的,高铁阻挠发车霸座的,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都是人们社会公共规则和秩序的漠视,而这些人,也必将为自己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付出代价。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第二目“社会公德”知识点的教学。公共生活因其社会性而更加开放、广泛和复杂,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因此,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应该遵从。教师可根据本案例组织学生列举当前社会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并就这些不文明现象做出反思,讨论身边出现此类现象该如何应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6.7、齐俊元:敢想敢做的90CEO

从天使轮250万人民币,到A轮的500万美元,再到B轮的1200万美元,团队协作工具Teambition仅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就获得了一轮又一轮融资的肯定,这家极具潜力的年轻公司诞生于大篮球比分直播园,那年的创始人才大三。

齐俊元,就是Teambition的创始人兼CEO,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90后,如今的他,恐怕让很多在北上广深努力打拼多年的80后望尘莫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时候的齐俊元却梦想着成为一位拥有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样的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创业之路的呢?

高中时期的齐俊元,一直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和中科院的细胞组度过,与科研团队一起研究着他感兴趣的生物学。在这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科研是否能帮助他达到梦想。

其实,真正启发他创业想法的,当属一个实验室,那就是“施乐”实验室。齐俊元惊奇地发现,施乐公司的鼠标、电脑和复印机等产品,都出自他们自己的实验室。这个发现,让齐俊元产生了新的想法,他是不是可以创造一家企业,支持一个真的实验室,来研究一些对未来生活有所改变的事情呢?

20089月开学季,暗下决心的齐俊元背着书包,带着自己的理想,踏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尽管齐俊元放弃了科研之路,但前几年的实验室生活却对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做科研的经历让他对事情、对人都很有耐心,不浮躁,不急于求成,懂得“慢慢来”和水到渠成的道理。

“我从大三开始创业,很喜欢创业这件事,可以帮助很多人、影响很多人,这比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意义多了!”齐俊元在创业分享会中说道,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在为创业做准备。为了突破腼腆内向,不爱说话的性格,提升他的表达能力与口才,齐俊元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各种比赛与辩论赛。这些经历为他之后的创业宣传打下了坚实基础。

光阴似箭,一转眼,齐俊元就步入了大三。在这一年,他正式开始了创业之旅。当时的齐俊元想做健康档案的项目,他跟合伙人一起注册了第一家公司,并拉到了25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然而,当时在线医疗的市场成熟度仍然很低,普及工作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原本30多人的团队,随着毕业就业的浪潮,都纷纷离开了齐俊元的公司。就这样,齐俊元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以失败告终了。

倔强的他并没有被第一次的失败打倒,很快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为了适应创业工作的需要,齐俊元开启了新一轮的学习之旅,他开始自学编程、设计和视频制作软件。在凌晨五点的时候,齐俊元会准时赶上班车来到办公室,利用路上的碎片时间进行编程理论的学习,等到了办公室就开始写代码。直到晚上,他再赶上末班车回宿舍。这就是齐俊元“单调”而充实的一天,日复一日地进行着。

半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新产品的第一个版本终于诞生了。在这段时间里,齐俊元一共敲了50多万行代码,平均每周工作超过一百个小时,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感到枯燥。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不在乎其他任何东西,一切都不是困难,这是齐俊元给自己人生上的深刻而富有意义的一课。

案例解析:

齐俊元似乎年纪轻轻就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着清晰的规划,这看似是天赋,但其实汗水和勤奋才是真正推动齐俊元成功的核心因素。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创业,齐俊元都用尽全力,努力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尝试达到更高的目标。齐俊元在创业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在前进时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做得更好”,一直在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来适应自己工作的需要,加上良好的心态,从而实现了创业成功。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第三目“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知识点教学,教师可通过90后齐俊元成功创业的故事,引导学生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要有积极的思想准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吗,做好准备,了解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6.8、“善梦者”钟扬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是钟扬一生的真实写照。

钟扬,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5岁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二十几岁成为当时国内植物学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当时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钟扬报名中组部第六批援藏干部,在援藏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6年。

初到西藏,钟扬对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充满了兴趣。他说:“研究生物的人当然应该去西藏,青藏高原有2000种特有植物,那是每个植物学家都应该去的地方。”

为了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寻找生物进化的轨迹,十几年里,钟扬走过藏北高原、藏南谷地、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江畔,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为了掌握了逆境生物学研究的新材料,再现高原植物的起源进化过程,钟扬带领他的学生整整追踪了十年,在海拔4150米的地方发现了“植物界的小白鼠”拟南芥的崭新生态型。为了分析巨柏在藏东南地区和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存和发育情况,钟扬和他的研究生一起,花了整整3年时间,给每一棵巨柏树进行登记,建立起保护“数据库”。他和团队在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提取出的抗癌成分还通过了美国药学会认证……

援藏期间,他逐渐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钟扬不仅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帮助成立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了第一位藏族植物学博士。他还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这填补了西藏生态学植物学的空白,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钟扬的科研热情不仅播撒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更穿插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新一代的日常科普中。他曾连续7年多次为全国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期间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

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使曾经身体素质很好的钟扬出现心脏肥大、血管脆弱,每分钟的心跳只有44下。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所幸被及时发现送医救治。出院后的钟扬仿佛按了加速键,他的工作时间表紧凑到要以分钟来计算的程度。2017925日凌晨,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钟扬不幸遭遇车祸,年仅5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就在去世前不久,钟扬曾许诺为西藏墨脱最偏远的背崩乡上钞希望小学的160多名门巴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但这次,一向信守承诺的他却再也无法兑现诺言了。

20183月,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中共中央追授钟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钟扬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生命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写就了最质朴、最绚烂的时代故事。

案例解析: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国家作物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扬的植物情缘不仅在雪域高原,也在距离相隔4000公里、海拔相差4000米的上海临港。在上海浦东南汇东滩湿地附近,有一块10亩大小的地块。这里种植的是钟扬培植的红树树苗,最高的已经长出地面两米多。种植红树之前,这块地是干的,盐碱一直往外泛。种植红树后,蝌蚪、田螺都出现了,生物种类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大众科普教育事业,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制作500多块图文展板。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第三目“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知识点教学。爱岗敬业体现的是从业者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是从业者对工作恪尽职守的表现。钟扬一生最在乎的身份就是教师,并且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恪尽职守,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教师在运用本案例时,可结合目前的大学生择业就业现状,引导学生树立务实进取,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6.9、“学霸情侣”对爱情的最好诠释

2018年毕业季,朋友圈一对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学霸情侣毕业照获赞无数。他们都曾获得国家奖学金、篮球比分直播奖学金、综合课程奖学金等。2017年还共同荣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除此之外,两人还包揽了生物工程专业的前两名,四年拿了53张证书和8.6万奖学金!

这对情侣虽然同一个专业,但并不在一个班级。他们的相识得益于大二时一次偶然的“优秀学长答疑”活动,擅长不同科目的他们在互相钦佩之余,也暗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强强联合,自此他们开始发挥1+12的效用。

他们共同参与互助小组等活动,在为同学们互助答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他们一起泡图书馆刷题,分工复习,共享笔记,共同准备各类答辩;组会前,两人会先听一遍对方发言,然后提出刁钻问题,从而让对方准备更加充分;当其中一个人实验中或者学业上遇到难题而心情烦躁时,另一个人总会耐下心来,帮他分析情况,梳理思路,一起想解决方案。

携手求索的几年,学霸情侣活跃在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中:数模大赛、“东华杯”化学竞赛、化工原理大奖赛……作为不同“大创”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探究自身课题的同时,也会交流彼此的实验进展,共同分析问题和改进方案。他们还共同参与了国际学术会议上的现场翻译工作。  

2017年,他们二人和团队一起代表篮球比分直播出征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在备战过程中设计出新型发光搅拌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美国波士顿向世界大学生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一举斩获了国际金奖。  

学霸情侣在课余也都十分热爱学生工作,一个活跃于篮球比分直播,忙碌于体育节、啦啦操大赛与学代会提案审查;另一个则是班里的团支书,2014级生工专业党支部书记,每天尽心尽力为班级与学院服务,做好带头表率。虽然各自活跃的学生组织不同,但是他们却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不以功利心参与学生活动,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好。

谈及三年的相处,她说:“是他让我从我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去接纳别人的意见,变成更好的我。”他则表示:“是她让我学会了坚持,我不能再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不是一个人了。”

如今,这对学霸情侣均被保送至复旦大学继续深造,一个选择了生物物理方向,另一人选择了生物化学与分子学方向。他们愿做彼此的“分子伴侣”,互相不服对方,又互相佩服对方,看似矛盾的相处方式却饱含着激励与扶持。

  “学霸情侣”的故事传开后,网上点赞过万,评论过千。

网友评论:

“羡慕这样的情侣,是榜样没错了。”

“超喜欢这样一起变得优秀的爱情啊”

“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互相成就!!”

“这大概是青春和爱情非常美好的样子了!”

“这才是人生伴侣的最好境界吧!同步伐,同境界,同追求!”

“完美的爱情应该就是这样,让两个人相互变得更好,共同激发彼此的最大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如今,学霸情侣一个是复旦大学硕博连读生,一个是复旦直博生,两人正在慢慢向自己心目中理想学术情侣的样子发展着。

案例解析:

事业成功,往往与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爱情的艳丽花朵,要精心照料才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对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大学时代与爱情相逢,那就要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华东理工大学2014级生物工程专业对“学霸情侣”在恋爱中互相激励、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实现了爱情、学业双丰收,堪称大学生恋爱的楷模,是对爱情的最好诠释。

教学建议:

2016年,全国首部大学生恋爱白皮书发布,据统计,中国在校生人数3559万,其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高达80%,这中间把恋爱当“练爱”、“功利化恋爱”、为了解闷谈恋爱、单恋,甚至因失恋导致伤人、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能否遵守恋爱中的道德规范,能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成为大学生婚恋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第四目“家庭美德”的知识点教学,教师可通过“学霸情侣”的案例,引导学生要遵守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互相尊重、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恋爱和失恋,处理好恋爱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把爱情过成最好的样子,实现爱情、学业双丰收。

 

 

 

 

6.9.1、杭州图书馆里的拾荒老汉

201411月,一则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新闻引发热议。杭州图书馆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成员馆,秉承其对公共图书馆不分种族、年龄和人群的服务原则,面向流浪汉开放,得到了社会好评。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乞讨者散发异味感到不满。馆长褚树青为此劝导读者,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图书馆没有权利去让另一位读者离开,何况流浪、乞讨者并没有干扰他人。一时间,杭州图书馆被人称为“最温暖图书馆”。

这则新闻中,有这样一位76岁的拾荒老汉也感受到图书馆的温暖,他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他常常是那副装扮: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穿着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透过他手上的塑料袋,可以看见里面的塑料瓶和罐子。老人全身上下最干净的地方,是那起满老茧的双手。他解释,尽管杭图没有规定拾荒者必须洗手,但每次看书前他都会将手洗净,“不要把书弄花了。”面对记者的镜头,拾荒老汉自称叫“章楷”,生于杭州乡下,曾任村干部和民办教师,现已退休多年。因早年离婚,儿女又在外地,目前在杭州独居,依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伴随着记者的报道,这位年逾古稀仍热爱学习坚持阅读的老爷爷成为了网友热议的学习榜样。

然而,一年之后,噩耗传来。20151216日,一位吴姓女士给浙江电视媒体打来电话称,那位杭州图书馆的常客老人“章楷”,正是她父亲,真名叫韦思浩。一个月前,在过马路时不幸遭到意外车祸,前几天刚刚过世。原来,这位爱读书的拾荒老汉韦思浩确如自己所说,是一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韦思浩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5000多,但他一直省吃俭用,住在一间只有木板床的毛坯房里。一个问题令人困惑,5000多的退休金可不少,老人又过得很节俭,他为什么还要去拾荒呢?

在整理遗物时,韦思浩的女儿无意间找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凭证,大大小小就有数十张,其中有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上面清楚地写着,他于1994年捐款360元。还有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等等,从90年代的一次捐赠三四百,到后来的三四千。不仅如此,韦思浩老人还做尽好事不留名,所有的捐助都用化名“魏丁兆”等来代替,他甚至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

20151213日,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的韦思浩老人,因多个器官衰竭,经医院极力抢救无效,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韦思浩老人的事迹被广泛报道,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与浙江一家报社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为韦思浩老人发起网络众筹立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兼铜像制作者朱炳仁说道:“雕塑要能体现老人的精神,尽量简洁,通过简单的线条来凸显他的精神世界。”

老人去世了,但他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格,韦思浩、章楷、魏丁兆三个名字勾勒出的丰满形象将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案例解析:

本案例讲述了杭州图书馆的拾荒老汉韦思浩老人坚持学习、在退休后省吃俭用,将退休金和拾荒挣来的钱用来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韦思浩老人的高贵品格不仅仅体现在热爱阅读、坚持学习,更在于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韦思浩老人做尽好事不留名,甚至还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他的身上闪耀着默默奉献社会的光芒,像黑暗里的烛火,燃烧自己,明亮了世界。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第五目“个人品德”知识点教学。韦思浩老人是追求个人超高道德境界的突出代表,他热爱读书,是图书馆的常客,脱离了低级趣味,把时间放在补充知识上,丰富头脑、净化心灵;他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捐资助学,奉献个人的微薄之力,彰显了向善的力量,体现了大公无私的胸怀。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讨论崇高的道德追求对社会的意义所在,以及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6.9.2、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脊梁”。他就是2017年第六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黄旭华。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州,因为目睹过日本炮舰的侵略,暗下决心,要振兴中国的造船行业,194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开始了为祖国船舶事业奉献一生的历程。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常年战争留下的是一副千疮百孔的景象,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展现出高度的热情,投身于恢复和建设中。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中国的国防高端科技也开始起步,1958年,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起初得到苏联的帮助,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核潜艇研究变得更加困难,以黄旭华为首的中国核潜艇研制者反复试验,进行技术攻关,使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970年,中国的核潜艇下海试航,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但黄旭华并没有因此止步,1988年,62岁的黄旭华参加潜艇的深潜实验,这是一项重要的测验,也是一项危险的试验,但他沉着冷静、勇于挑战,成为核潜艇深潜实验第一人。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黄旭华长期不能向自己的家人说自己的情况,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虽然他已经退下一线,但仍在为国防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继续奋斗,勇于创新,为国争光”是他传奇一生的光辉写照。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感人的瞬间,让大家记住了这位核潜艇之父。

案例解析:

道德模范,是一种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黄旭华将自己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融为一体,为中国的造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学生要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尊崇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从道德模范身上获取前进的动力,做社会良知的守望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四节第一目“向道德模范学习”使用。黄旭华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为振兴祖国的造船事业做出了巨大奉献,敬重自己职业的道德操守,对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恪尽职守,作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思想和行为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教师教学时既注意黄旭华本人的高尚品德,也要分析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6.9.3、“最美大学生”丁慧

2018721日,辽宁日报以《辽宁再现“最美大学生”!锦医大二学生跪地施救八旬老人》为题,第一时间报道了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2016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丁慧在火车站跪地施救八旬老人一事,仅仅两三个小时全网转发量就达到10+,救人的小视频也在网上热传,一时间“最美大学生”的美誉刷爆微信朋友圈及微博圈,就连央视、人民日报等大V也纷纷为她点赞。

 “旅客朋友们,有一位老人在昏迷,现需要医护人员急救……”7191625分,辽宁锦州南站,急促的广播声响起:D11次列车的81岁乘客崔永龙,在家属陪同下,在一站台下车后不久,便突发疾病倒地不起,昏迷过去。

听到广播的同时,二站台不远处的丁慧,也看见了晕倒的老人。正准备验票上车的她立即折返奔向老人……当时老人已休克,脸色发灰,丁慧向家属询问老人身体状况后,就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

丁慧一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观察老人。幸运的是,虽然这是她第一次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救人,但由于措施及时得当,在以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的4组心肺复苏结束后,老人逐渐恢复了意识,有了心跳和呼吸,缓慢睁开了眼睛……

20多分钟后,老人被赶到的120急救车接走,后经过医院诊治,转危为安。因为救人,丁慧错过了自己该乘坐的那趟列车。锦州南站的工作人员为她安排了另一趟发往沈阳的列车,她才终于顺利回家。动车上,母亲打来电话,再三追问下,丁慧才向父母和盘托出救人的事。

20日上午,一封沈阳铁路局锦州南站的表扬信,送到了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党委办公室。这时篮球比分直播领导和老师才知道丁慧救人的事迹。

大学生丁慧发自内心的一个举动,正是她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精神品格的彰显,其释放出的强大道德能量,刷新了社会对当代青年的认同和期待,堪称“最美大学生”!

案例解析:

“最美”,是近些年来广大群众对身边不断涌现的道德楷模的热情赞誉,而当“最美”与青春碰撞,便盛放出独特的时代气质和精神力量。一个人可以感动一群人,一个人的道德精神可以激发一群人的向上力量。“最美大学生”丁慧发自内心、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恰恰是她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精神品格的彰显,是道德之花最美的样子,其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刷新着社会对当代青年的认同和期待。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在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引领道德风尚。

教学建议:

当我们还在纠结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疑问时,丁慧用她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大学生应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四节第一目 “向道德模范学习”的知识点教学,教师可通过最美大学生丁慧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不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品质。

 

 

 

 

 

 

 

 

 

 

 

 

 

 

6.9.4“支教奶奶”周秀芳

“她非湘人,却一心行善,舍家离子,千里驰援湘西南;她年已古稀,二次奉献,支教扶贫,三年募款建九校……”

这是2016年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时的颁奖词,而这个荣誉的获得者,是一位平凡的退休老教师,周秀芳。

周秀芳,生于1948年,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2003年,她正式退休了,本来可以过上舒适安逸的晚年生活,但周秀芳的内心并不平静,因为她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梦想。

“我要当老师!”依稀记得16岁那年,在青春懵懂的岁月中,周秀芳在心里默默许下了这样的心愿。在她23岁的时候,周秀芳如愿来到象山县东门岛上担任代课老师,在这段代课期间,她体会到了很多不曾体验过的感受,学生们淳朴的笑脸、教书育人的快乐都让她对“人民教师”这四个字无比敬重和珍惜。只有周秀芳自己知道,她非常渴望继续这样的教师生活。两年后,因为优异的工作表现,周秀芳被调入象山县石浦小学继续她的教师生涯,进行科学、数学和音乐等多学科的教学,并担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班主任。

50岁那年,我还在李惠利小学教书,教育局招募去贵州支教的老师,就去报了名,但因为年龄过大被拒绝了。”周秀芳这样说道,前往山区支教一直是她心中的梦想,她渴望为山区的孩子带来一些什么,做些什么,哪怕只是绵薄之力,只要有办法贡献,她便心满意足了。

直到2014年,周秀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贵州省在招募支教教师,她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龄支教路”。在获得支教资格后,周秀芳毫不犹豫地只身来到贵州的偏远地区,进行扶贫支教,她在山区里遍访了很多贫困的学子家庭,并及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周秀芳在山区的篮球比分直播里,十分省吃俭用,对自己“小气”得很,但对于山区的孩子们,可是非常慷慨大方。她给孩子们购买了床、被子、校服和大量的其他生活用品,还为希望小学的代课老师们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对于他们的代课和支教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数年来,周秀芳在支教的路上坚持不懈,但她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共同的力量才能帮助篮球比分直播的孩子,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告诉大家山区的孩子需要帮助呢?她用心地将自己在支教山区里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做成幻灯片发到聊天群里。在她的努力下,很多学生、亲戚朋友,甚至是爱心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都陆续献出了爱心。

“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大的事,是宁波人太有爱心了,使我有物资可以搬运到贫困山区。”周秀芳谦虚地说道,她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的物资,是三千多名宁波爱心人士众筹而来的。在她看来,不管大家捐献的有多少,都是一份心意。目前,周秀芳已经为100多个山区的孩子找到了资助人,并筹款将近300万元,为山里的孩子们建成了5所希望小学,还送去了价值上百万的物资。今年已经69高龄的她,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为了能够让山区的孩子们有书读、有学上,周秀芳一直在支教的风雨路上坚持不懈,她用大爱的情怀和暖心的温情,为山区的孩子们点燃了梦想的希望。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依然在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这份神圣的支教事业!

案例解析:

本案例讲述了支教奶奶周秀芳在退休之后,坚持义务去贫困山区支教的事迹。在周秀芳的身上,闪耀着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贫困山区无私奉献的大爱,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体现。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传递社会关爱,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周秀芳不仅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还以闪闪发亮的品德光芒影响了身边的人,吸引篮球比分直播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参与山区助教事业,为山区提供了教育资源、解决教育困难。周秀芳的事迹告诉我们,教育发展、社会进步需要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去发光发热,在奉献服务中感受善的力量。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目“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知识点教学。教学中需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志愿服务作用的意义和价值。奉献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为了热衷的事业不顾个人得失,冲破年龄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同时,志愿服务精神可以感染周围的人,带动周围的人,从而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在大学生活中找到志愿服务之处,谈谈自己有哪些志愿服务的经验和收获。

 

作者: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第四章
下一篇:第六章
版权所有?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地址:贵州省 贵阳市 花溪大学城
邮编:550025   招生热线:0851-88308090  88308091
备案号:黔ICP备08000656号-1    贵公安网备 52990002000048号
欢迎关注学院微信公众号